行业话题

武汉出租车: 从贵族走向平民

发布时间:2015-01-09
    走在武汉大街上, 几岁的小孩子伸手拦的士, 恐怕没人觉得奇怪, 而上世纪初, 出租车还只是“贵族们” 兴起的“新宠” ……
    一
    解放前: 乘坐者多是商行老板和极有名望的社会名流。 走进武汉市档案馆, 笔者了解到, 武汉最早的出租车, 于1912年法商梅旎神父开办的利通车行, 拥有6辆出租车, 因当时马路很少, 不仅车行设在租界内歆生路, 即现在的江汉路, 就连出租车也只能在租界里行驶, 前后不超过花楼街。这6辆出租车, 主要为四轮实心福特牌马车型汽车, 当时租界的百姓戏称它为“翻得卡”, 因其车轮用生铁和木料制成,行驶颠簸不稳, 容易翻车而得名。
    “除了利通, 还有英国的中央、 宝亨车行, 俄罗斯的华洋车行, 这些外商主要在戏园、 马场、 酒吧和旅馆等地经营汽车出租业务, 乘坐者多是商行老板和极有名望的社会名流, 而司机则多半雇佣浙江一带人。 电话招之即至, 按时出租, 六七座大车每小时收法硬币六元, 四五座小车则四元, 第二小时可减一二元, 长租可面议。 不满座时, 司机们会在江汉路一带高声吆喝, 加坐一次付费五角, 最后涨到一元。” 这是原武汉客车修配厂工人汪顺安的孙子, 在回忆爷爷讲老汉口故事中的一段。
    那武汉最早开出租车行的中国人是谁呢?“听我父亲讲, 是上海人盛东生, 于1916年, 在今北京路开办的上海车行。 他是跟一个买办开车后, 买办将车送给他的,从此, 他开办起了自己的车行”。 从小在北京路一带车行当学徒的高文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回忆记录中写道。
    从最早出现出租车, 到1931 年, 武汉已拥有106家车行近千辆出租车, 而在日军侵略占领武汉后, 这些车行迅速衰落, 直到武汉解放前, 仅有8家出租汽车行还在维持经营。
    二
    改革开放初期: 开会办公、 参观浏览、 婚丧嫁娶、 就诊出院成为用车主流。解放后, 武汉出租车一度销声匿迹。 直至1971 年, 武汉市从二汽购进武汉牌211型吉普车 15辆, 调拨给公共汽车公司,负责筹建出租车经营, 于1975年5月 23日正式组建“武汉市出租汽车服务公司筹建办公室”, 标志着武汉市第一家国有出租车企业正式成立, 即现在的武汉市华昌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笔者在华昌公司经理办公室见到了王立新经理, 他介绍说, 公司成立伊始拥有吉普车15辆, 菲亚特轿车25辆, 解放客车10辆, 旅行客车4辆, 共计54辆。经过近40年的发展, 现在拥有1209辆爱丽舍, 279辆凯旋, 以及70辆宇通旅游专线车, 共计1558辆, 翻了近30倍。王立新, 武汉解放后第一代的哥学员, 那时学习出租汽车驾驶得2年时间。改革开放不久, 他开始开出租汽车, 一开就是十五个年头, 后升职为管理人员, 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管理已有二十余载。 他几乎经历了出租汽车的历次变革, 从计划走市场, 从大锅饭走承包, 再从承包走买断, 又从买断改为承包, 现正在经历员工制公车公营制改革。 可以说他简直是解放后武汉出租车发展史的“活化石”。
    他翻出一本收藏多年已发黄的“出租车广告单” 给笔者看, 只见上写道: 我公司备有大、 中、 小型客车, 可供开会办公、 参观浏览、 婚丧嫁娶、 探亲访友、 就诊出院、 赶车赶船、 催货提款, 各省、 市、县均可到达, 昼夜服务, 欢迎租用。 业务洽谈: 中同大道友谊路口 , 电话55772, 55670。 单位落款为武汉市出租汽车公司, 时间为 1981 年。
    “到1985年时, 武汉市出租汽车公司有皇冠、 菲亚特、 日野、 丰田、 三菱、 山诺斯、 豪利森、 解放、 旅行、 东风等十余种出租汽车车型, 共有190辆, 在汉口火车站、钟家村、 武昌火车站等15个客流密集地都设有站点, 乘客到站点排队租车, 电话预约租车的乘客络绎不绝。 司机在站点领到派遣单, 马不停蹄, 迎来客往。那时基价从3.50元到40元, 每公里租价从0.5元到 2 元, 整日租车另计。 可以说, 当时只要勤快的驾驶员, 当个万元户是一点不存在问题。” 王立新给笔者讲述这段故事就象发生在昨日, 依然记得那么清晰。
    三
    近二十年: 平民化, 为出租车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市场变化瞬息万变, 1985年后, 武汉市出租汽车市场出现国有、 集体、私营、 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并存, 出租车也一下陡增五千余辆, 百姓打的是越来越方便, 可多收滥要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那时, 武汉市出租汽车公司几乎遭遇到灭顶之灾。 1992 年, 公司背水一战, 贷款6000万元新增724辆夏利出租车, 淘汰报废以往进口的士, 率先向社会实行“五公开”, 即经营方针公开, 服务宗旨公开, 服务规范公开, 处理规定公开, 投诉电话公开, 自觉接受乘客监督, 赢得乘客与社会尊重, 逐步摆脱入不敷出的困境。
    从1996年起, 公司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文明服务示范窗口 ”, 全国出租汽车行业先进企业,湖北省文明单位等近百项荣誉, 再度重振行业龙头企业雄风。
    2002年9月 28日, 武汉市出租汽车公司依照《公司法》, 组建武汉市华昌出租汽车公司, 亮出品牌标识出租车颜色, 上白下蓝, 向社会郑重承诺: 一、 仪表端庄, 礼貌待客; 二、 文明服务, 诚实守信, 不拒载、 不绕道路, 不恶语伤人; 三、 打表营运, 合理收费, 出具发票; 四、 车容整洁,安全行车; 五、 信守预约、 租车合约, 为特殊客人服务; 六、 遇老弱病残孕下车服务。华昌人在“华昌出租, 服务更优” 的共识中, 不断创新服务品牌新内涵, 让越来越多乘客受益, 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武汉众多出租汽车企业效仿榜样。现在, 武汉市出租汽车企业由原来的八十余家企业整合为五六十家, 车辆规模却扩容至1 .5万余辆, 服务范围辐射到三个近城区七个远城区, 约八百万平方公里, 出租汽车让越来越多的乘客享受“门对门”、“点对点” 的服务。“纵观发展历史, 进一步准确定位服务群体, 是影响出租汽车平民化科学发展的关键。” 在笔者结束采访时, 华昌出租公司党委书记张洪波语重心长地道出了武汉出租汽车发展的未来趋势。
    四
    人物: 邵贤雄, 男, 86岁, 武汉市解放后第一代出租汽车驾驶员, 第一代出租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教练员, 开出租车6年,之前开电车20余年。
    心语: 我们那时的哥培训时间得2年。 讲述故事: 我是1972年左右, 在公共汽车公司小车连开始开出租车, 1978开始在武汉市出租汽车服务公司驾驶员培训学校当教练。 当时培养一名出租汽车驾驶员得2年, 其中 1 年学驾驶, 另外1 年中, 半年学修理, 半年上路实习。 1975年公司进口的许多菲亚特等二手车, 车辆维修都是靠我们这些司机们小改革小创造, 自制零配件来完成的, 徒弟们甚至对出租汽车车型都动过心思, 还私下美其名为“大平正方”。 现在他们都已经50岁左右了, 好多都已经不开出租车了。
    人物: 龚华(化名), 男, 55岁, 武汉市改革开放之初, 开始驾驶出租车, 出租车驾龄有十余载, 现为武汉市华昌出租汽车公司一名工作人员。
    心语: 上辈子一“的” 之缘, 下辈子一世姻缘。 讲述故事: 两三年前, 我与爱人, 携子一起上门提亲, 发现未来的亲家母竟然是我25年前, 曾开出租车接送的一位新娘, 亲家母也认出了我, 大家都甭提多高兴, 提亲之事一下子进行得很顺利, 我儿子与儿媳也觉得他们的姻缘, 在冥冥中有着的士这位“红娘” 在做安排。我当出租车司机那阵子, 简直是天天有喜糖喜烟吃, 我们最爱跑的业务就是接新郎的订单, 去接送新娘。
    人物: 赵先琪, 男, 58岁, 在华昌开出租车已有13年, 现为一名副班驾驶员。心语: 外语服务不仅提升武汉形象, 让自己的开车生活充满乐趣。 讲述故事: 我的儿子是学英语的, 他学外语引发了我无限兴趣。 虽然我也只有高中文化程度, 也没有多少语言天赋, 但兴趣就是老师, 我爱找老外请教, 不断纠正发音, 也爱将所学到的每一句外语都用汉字注音,记录在随身携带的一个小笔记本里, 提醒自己反复记忆。 比如法语“你好” 谐音
“笨猪”, 英语“祝你好运” 谐音“古德哪克”, 日语“今天好、 明天好、 今天明天都好” 谐音“锅里洗碗, 碗里洗碗, 锅里碗里都洗碗” ……开车这多年来, 日积月累,逐步学会用英、 法、 德、 俄、 葡、 西、 瑞(典) 等7国欧洲国家语言, 以及日、 韩、印、 泰、 越、 马来西亚等6国亚洲国家语言与客人打招呼, 虽然发音不太标准, 但上车的外国乘客一听到母语, 都非常高兴。文/图 兰 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