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见闻

穿越鼓山

发布时间:2016-09-07
一路上,我一直在琢磨着鼓山这个名字。是因为海浪拍击山崖,声震如鼓?还是海风吹拂,松涛如鼓?问朋友,他说,“你到那里就知道了”。据说南宋文天祥书刻鼓山巨石之上“忠孝廉节”四字一直被奉为摩崖石刻的经典。一路上,朋友兴致勃勃地给我介绍鼓山是如何如何值得一游,并满脸自豪地一再强调:站在峰顶,俯瞰似练闽江,尽收福州于眼底,遥想苍茫八闽大地,的确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山高人为峰,登高远眺,极目抒怀,会不会有文天祥等古人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呢?也许这才是最值得期待的。
 
鼓山的传说
 
鼓山,地处榕城东南郊。由福州文化宫出发,车行不上半小时,即到达福州名人严复大塑像前,这便是鼓山的入口。鼓山,别称石鼓,位于福建省的所在地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距城区17公里。海拔969米。北接鼓岭,南临闽江,西连福州平原,东界大磨溪。南北长6公里,东西长4公里,面积约24平方公里。因山巅巨石形如鼓,风雨冲击,声似鼓鸣,故因此而得名。一般说来,我国不少地方的名胜,总伴随着迷人的神话和传说,鼓山是南闽的名山,自也不会有例外。单是它名称的由来,此地就流传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说在鼓山顶端的某处山脊上,有一顽石酷似一面巨鼓;另一说就更奇了,据说在它的山腹的某处洞窟中,会时不时发出隆隆巨响,游人若有缘,就能听得到。我不知道这两种传说,那一种更切近实际,但不管怎样,它为我们这次的鼓山之游,增添了不少魅力和神话色彩。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闽二绝"之赞,这大概是给我以鼓山美好第一印象。
 
登山的奇趣 
 
上山的入口处,有一座巍峨的石牌坊,走进牌坊,便是早被游人鞋底磨得光滑如砥的登山石阶。史料记载,这石阶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年间。粗略算来,它已历经千年风雨,饱经寒暑沧桑。 
穿过去,就是那条直达山顶的纡徐曲折的盘山路了。鼓山并不算高,能坐缆车上山、下山,导游说,要欣赏风景,还是徒步好。的确,我们抬望眼,鼓山层峦叠翠,于是我们欣欣然上路了。我们一行沿一条古道石径拾级而上,没走多久便看到迎面山石刻有“喝水岩”三个楷书大字,落款为宋人施无长。据说当年开山祖师神晏就是在此修行,山涧中流下的溪水声音实在太大,时常打断他念经。有次他气急大吼,喝令溪水改道,故名“喝水岩”。初登二百米,腿脚酸麻。再登四百米,气喘吁吁。六百米后,稍有适应。登至半山亭时,吾已是大汗淋漓,狼狈不堪。稍事休息,继续攀登。步履维艰,速度渐慢。正有后悔登山之意,忽见一摩崖石刻,上书“欲罢不能”四字,正合吾当时之心境也!闻朋友言,年轻者登临鼓山只需四十分钟矣!吾等却需一小时之久。
鼓山有一用鹅卵石铺成的小径,每登数级,就有一小段平坦的路,第隔一里,就有一亭。从朱熹题书的“闽山第一亭”数起,大约有近十个亭子。一路攀登,我们只见茂林碧翠,山花烂漫,千岩竞秀,泉流不断。而更耐人兴味的是各亭有各景,多有诗词题刻,如黄若庸的“日暮山余紫,虚亭瞰危石,秋水一江天,千里平空碧”。李拔的“玉霄有路重重,今古几人景从,不到上头不住,山前遥见云封”。真令人目不暇接,驻足不前。
1400米处有红亭。万绿丛中一点红,名字起的好!1600米处有观音亭。信男信女烧香拜佛。旁边有石刻。“宜勉力”、“善哉”、“欲罢不能”。希望就在前头,确实“欲罢不能”。1800米处豁然开朗。只见形似西周古城的远望亭高崇入云。站在远望亭上,福州全城尽收眼底。只见满山青翠,山风习习,仰视则天清云白;俯瞰则万木葱茏,一片勃勃生机。但见远山如黛,绵延起伏,势若奔浪。导游说,丰富多姿的古树名木,亦是鼓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大特色。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1600多株,植物种类繁多,约1000多个品种,有柳杉、马尾松、香樟、枫香、苏铁、丹桂、油杉等,稀有珍贵植物有刺桫罗、香杜鹃以及寄生石懈,冬凤兰等。众多的植物郁郁葱葱,构成“林海波涛”与山石,建筑相映成趣。
鼓山,素以秀丽柔媚见称,而这秀丽之中,也不乏雄奇浩茫,不然,清代的诗人何以能写出“海中霞出树凝紫,天际云来山断青”之类的佳句?导游引经据典地说:“登高极止,远在三国、晋、唐之时就非常风行,这乃是健身之道” 。说话间,我们竟忘记了登高的疲劳。
一千八百米后山势渐平坦,我们也轻松许多。
 
古刹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山腰海拔445米处,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据说因有一股泉水涌出地面而得名。这座千年古刹寺貌庄重、殿宇辉煌、佛像宏伟,亦有“闽刹之冠”之誉,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涌泉寺”匾额高挂寺门上。寺庙依山度势,殿、堂、楼、阁等建筑物巧妙地安排在山泉古树、层峦叠嶂之中,给人以“见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之感。寺庙一向都是清静之地,凡世间再多的纷扰,踏入佛门自然连人也干净多了。内有许多楹联.其中一幅写道:“水普慈云,世界三千,喜证禅心登福地;泉源垂法,钟声八百,唤醒尘梦到名山。”看着烧香拜佛的虔客,不禁扪心自问,阅经了人间重重沧桑,我们是否也应有所感悟,有所清醒呢?
寺中千年铁树、鸡翅木供桌及血经书称为镇山“三宝”。涌泉寺有悠久的刻经史,据《鼓山涌泉寺经板目录》一书统计,至1932年止,共刻经359种,其中明刻84种,清刻195种,多为楷书方册,精妙绝伦。1929年,弘一大师来寺,见后大为赞叹,誉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大师倡缘刷印十九部道霈禅师的《华严经疏论纂要》赠予扶桑各寺。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经及佛学著述板片3613块,清末至1949年所刻的7696块,各种佛像、书画板片66块,总计11375块。
寺前千佛陶塔系宋代用陶土烧制而成,至今已有九百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宋代建筑和制陶工艺的实物资料。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大小25座殿堂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涌泉寺南侧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远远望去,疑是身处悬空灵境中的天宫瑶池。日光透过苍松翠柏照到山门小道那朱红色的矮墙上,琉璃瓦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环,与背后的楼阁互相辉映,典雅艳丽、金碧生辉。 
走出大殿,见一巨石横卧,上刻四字,极其洒脱清秀。情不自禁,默默念诵:“知恩报恩”。
古语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或许,这又是“涌泉寺”的另一来历吧。
 
观摩崖石刻
 
我们过松弯,沿涌泉寺向东,不一会就到灵源洞。这里山势迥异,古木参天,环境极为清幽,使人有出尘拔俗之感。灵源洞旁一个“寿”字石刻,高达三米出头,宽二米多这样大的石刻,真是少见。导游介绍说,这是福建省最大的石刻。我们一边交谈,一边向前走去。
导游提醒道:“你们可以观赏这里的摩崖石刻,这儿荟集着宋代以来三百多幅题吟石刻,我们来此,不能不看”。据说早在宋代,鼓山就是文人达官饱览胜景的所在,难怪这里摩崖题刻比比皆是。这些摩崖题刻主要分布在灵源洞附近,其中有宋代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等人及现代诗人郭沫若等人的手迹。这些自然“碑林”,有篆、隶、楷、草各体,琳琅满目,相映成趣,是国内罕见的书法艺术长廊,在苍松叠翠景色宜人的景区,古迹周围岩壑清幽,树木含情,百鸟争鸣,真是相得益彰。 可以推断,这些作品大多为当年名人墨客到此游览、有感而发、即兴挥毫所至。我虽走马观花,随意观赏,但也能从中品味出自然、历史、人文这“三者合一”所带来的新奇感受。
不久就有人惊呼起来:“看,文天祥的手迹”!但见南宋文信国公文天祥书刻巨石之上忠孝廉节四字,意气风发,苍劲有力,力透巨石,大家风范,跃然石上。想文天祥也曾游鼓山,留此四字,以表忠节。当时,南宋灭亡,文天祥率部众拥主转战沿海一带,以图收复汉人江山。他曾作《过零丁洋》一诗,诗中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时,复国已不可能了,元朝对文天祥百般招降,但是他怎会做变节之臣。值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宫,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文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文天祥最终舍生取义。 
  到了今日,文天祥留下的字,成为世人的凭吊,哀叹朝代变更之痛。时日,国家强大,与日俱进,先人之悲不会在重演。站在鼓山之上,望滔滔闽水,从远古而来,奔未来而去,古今之事,尽涌心头。
走不多久,不远处向阳的平坡上竖立着一块碑碣似的东西,好奇地跑过去一看,果然!那上面镌刻着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空海入唐之处。空海?那不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学问僧么!据有关资料记载,空海和尚于日本平安朝初期到大唐求学,学成归国时,不仅带回了光辉灿烂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而且还指导修建了他的家乡香川县最古的满浓池,满浓池历经千年而不毁,至今依然是日本最大的灌溉用水库。碧波鳞鳞的池水,不仅泽及后代,而且还是中日两国古代人民友谊的见证。不妨说,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进步,是离不开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翻开一页页古老的历史,无不闪耀着古人为中外文化交流而献身的果敢精神和远见卓识,实在令人倾慕不已。
每上一段台阶,心中都会这样想:前面的风景还要美,最美的风景在山顶。每每这样想时,自己巴不得一下子飞到山顶。心中有了最美的风景,自己就会不断的攀登,这就是爬山的魅力。人生犹爬山。人生每经过一段历程,都可以领略到那一段的独特的风景,但是我们不会陶醉于其中,因为人生最美的风景也是在山顶。在那里你才能真正的领略这样的境界:山登绝顶我为峰。脚不停则至,脚不停则至,鼓山这句石刻,也许最可以诠释我们生活所有的一切。文/图 马婧婧
返回顶部